三門峽陝州區:山村變了樣群眾樂開顏

  “噠噠噠……噠噠噠……”還沒走進廠房,老遠就聽到了機器轟鳴﹔邁入車間,一派繁忙的生產现象迎面而來。放眼望去,工人多是乡民模樣,其间,一位滿頭白發的老奶奶招引了記者目光。

  隻見老奶奶腳踩縫紉機,手指靈活地將资料放在縫紉針下,三下五除二就做好了一根編織帶。老奶奶姓馮,本年75歲,是三門峽市陝州區宮前鄉池頭村乡民,她務工的車間就在村裡的塑編加工廠。做一根編織帶馮奶奶能得2元錢,一全国來她能掙四五十元。“我活了一把年紀,都是做庄稼活兒顧個溫飽,沒想到老了老了竟然掙上錢了,在家閑著也是閑著,這點活兒我輕輕鬆鬆就干了。”馮奶奶一臉滿足,而村裡像馮奶奶一樣在家門口務工的乡民還有许多。

  “車間建進村,農民當工人,繭手領工資,脫貧打頭陣。”池頭村塑編加工廠已然成為該鄉脫貧攻堅的一大引擎。

  曾经的池頭村,沒有集體經濟收入,經濟基礎非常单薄,貧困戶脫貧致富途径單一,這些情況,村支部書記薛東方看在眼裡,急在心裡。

  為了壯大集體經濟,解決池頭村長期以來面臨的貧困問題,薛東方萌生了發展村辦企業項目帶動乡民致富的主意。經過多方调查,薛東方組織池頭村兩委干部和乡民到洛陽市宜陽縣韓城鎮塑編加工廠學習技術。2018年12月,經過精心謀劃,初期的塑編加工廠帶著支部成員集資5萬元購買的10余台設備,就這樣在村煙葉育苗工廠的廢舊倉庫誕生了。

  投產以來,池頭村塑編加工廠帶貧作用明顯。2019年,又爭取到上級扶貧資金60萬,新建高標准車間2座,生產規模進一步擴大。

  新廠房建成后,採取“支部+工廠+貧困戶”形式,由池頭村村委進行办理,以加工鋁粉裝盛編織袋為主,日加工100-300個編織袋。2019年8月份投產以來,吸納本村及周邊人員務工40人,解決了一些留守白叟、貧困群眾、殘疾人士等特殊人群務工難的問題,使群眾不落发門就能務工﹔通過發展塑編加工廠,池頭村集體經濟從無到有,2019年實現集體經濟收入3萬元。“小”車間做出“大”貢獻,池頭村黨支部帶領群眾探究的這條新路子,帶領我们奔向了好日子。

  在距離池頭村二十余裡的西坡村,近年來也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2016年該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共82戶214人,貧困發生率達到76.4%。基礎和公共服務設施落后,群眾生產日子條件差,是典型的省級貧困村。

  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西坡村於2017年建成了佔地42畝的永康小區,安顿貧困戶63戶153人,2016年縣城搬遷戶1戶3人,徹底解決了貧困戶安全住宅問題。貧困戶實施易地搬遷后,剩下的32戶群眾涣散在7個自然村裡,原有落后的基礎設施條件和孤立無助的現狀始終牽挂著村干部的心。為了改變未搬遷群眾的寓居條件,进步群眾的美好感,同享搬遷小區公共服務設施,經政府引導,西坡村決定實施整村搬遷,實現資源整合。村組干部逐戶寻求意見、做作业,最終採取群眾自願的方法,把村內一切的未搬遷群眾会集統一搬遷到永昌小區。

  搬過來還得能致富。西坡村探究實現“企帶村”共贏形式,依托特征產業,不斷壯大村集體經濟,同時結合貧困戶實際,拟定一戶一策,大力發展自主產業,實施到戶增收全覆蓋,實現了“村有主導產業,戶有致富項目”的目標。

  现在的西坡村,基礎設施“六通五有”,家家有新房,戶戶有產業,人人有活兒干,每個人臉上都弥漫著美好的笑脸。(王佩)


上一篇:邯鄲“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發布

下一篇:云意电气获5家机构调查与研究:公司子公司江苏云睿聚焦研究智能雨刮产品历经海外研发专家团队多年技术深耕与积累数十万组技术实验及高强度的研发投入逐项突破瓶颈及国外专利封锁(附调研问答)

@ 2016 华体体育app官方下载安装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