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20年拍上萬相片為留城市記憶與推土機賽跑

  在過去20年裡,杭州師范大學教師劉曉偉騎著自行車络绎在城市的街头巷尾,把鏡頭對准那些即將消失的冷巷、古井和牆門,為時代留下了幾十斤重的珍貴回憶——假如他拍攝的上萬張相片能够放在一同稱的話。

  20年過去,劉曉偉完好保存著自己上萬張相片的底片,他把它們擦拭干淨,依照冷巷拼音首字母挨個編號,放在一個防潮的塑料盒子裡,但這依然不能阻挠底片褪色泛白。劉曉偉說,他現在最緊迫的作业便是趕緊將底片掃描出來,“可是這樣會犧牲它們的清晰度,真是太遺憾了!”他嘆息。

  2005年,劉曉偉開始收拾過去十幾年裡拍攝的上萬張相片。從箱子裡、櫃子裡、抽屜裡取出相片時,卻記不清一張相片上冷巷的姓名。他拿著相片詢問曾在那條冷巷寓居過的人們,冷巷才消失三四年,竟沒有一個人能准確說出這條冷巷的姓名。

  這已經不再是一個人的遺忘,而是一種集體的遺忘。這種遺忘讓劉曉偉感到一種深深的隱憂,驅使他抓緊拍下那些還未消失在推土機隆隆的馬達聲中的冷巷和老井。

  2005年头,杭州最终一塊大面積改造的舊城區——拱墅區開始舊城改造。有媒體報道:“從上世紀九十年始,拱墅區舊城改造拉開帷幕……十年間,拱墅區撤除老房子1.8萬戶,修建面積153.4萬平方米,制作安顿房1.6萬套,131萬平方米,已安顿1.36萬戶。”這些數字在劉曉偉眼裡卻有著另一種意味,敦促著他用鏡頭“搶救”這些敏捷消失的陈旧街巷。

  在那個時間軸上,跟中國的其他城市一樣,杭州這座有著兩千多年歷史的陈旧城市也進入了“舊城改造”時代。當時的舊城改造口號是“在本世紀末基本完成舊城改造”。

  這些生於斯長於斯的東西很快就要不見了,是不是應該找一種方法跟它們說再見?相片,成為這個從小搗鼓相機的大學教授想到的最直接、最親切的方法。

  1993年,劉曉偉開始拿著相機,騎著自行車,揣著一張老杭州地圖,络绎在街头巷尾。“可是,那個時候就覺得,做這個作业已經太晚了。”他說。

  提示他“太晚”的,是自行車路過時滿地的斷壁殘垣、再也尋不到的老井牆門,再也進不去的冷巷,還有那些寫在冷巷牆上的紅色的“拆”字。

  许多時候,劉曉偉偶爾經過一個冷巷看到牆上大紅的“拆”字,想著趕緊來拍,可是等他下次有時間趕來,這條巷子已經不見了蹤影。

  劉曉偉拍的相片呈現著再一般不過的情形:白日,冷巷裡年輕人都出去上班,冷巷裡隻有老年人,有些坐在牆門外一同閑聊打牌,有些扇著扇子或打著打盹。趴在竹椅旁邊懶洋洋的小貓,晒在竹竿上的衣服,濕漉漉的水井,這些都被劉曉偉拍在了鏡頭裡。

  可是,這些相片中的日子,隨著巷子和古井一同消失了。而他曾經拍過的巷子,如今已是拔地而起的高樓大廈。

  在劉曉偉的視角中,冷巷就像是經脈,傳承著代代沿用的城市生機﹔水井就像是珍珠,浸潤著浑厚豐富的风俗韻味﹔牆門就像是鏡框,展现著彩色紛呈的世態民意。他想把它們精心編織起來,留給城市的未來。

  陈旧的杭州城裡,巷子多、水井多。上個世紀的杭州人曾經驕傲地唱著小曲兒:“杭州的井,多得你數都數不清。大的井,小的井,圓的井,方的井,有名的井,無名的井……我們杭州帶井的街名巷名數不清……三天三夜唱不盡。”

  古代由於海潮倒灌,錢塘江江水是咸的,而西湖水淤積多年也不適於直接飲用。因而许多開鑿水井成為歷代政府的重要民生工程。

  有數據統計,到1930年,杭州城已有水井4842口,均匀每20戶或许百人就有一口水井。水井最多的1985年,達到5549口,可是多數已經不做飲用井了。

  劉曉偉開頭拍這些深巷老井是為了懷舊,一種說再見可是希望能再見的方法。可是拍著拍著,當進入他鏡頭裡的水井和冷巷卻越來越多,即將進入他鏡頭的水井和冷巷卻越來越少,當他開始以一種文明的眼光來觀照鏡頭中的老街、老井和老屋時,他的心卻越來越沉重。

  正如那首小曲中唱的,杭州的街名巷名數也數不清。從巷名能够精确的看出日子在這裡的狀態:以井命名的巷如大井巷、百井坊巷、飲馬井巷,以寺廟命名的巷如菩提寺路、定香寺巷、回龍寺巷,跟老百姓日子亲近相關的巷如打銅巷、柴木巷等。

  作為土生土長的杭州人,劉曉偉先后搬過幾次家,搬到哪裡都離不開冷巷和水井:开始寓居在杭州的田家園,那是藏在深巷裡的一條很小的胡同,弄口有一口四眼井﹔后來搬到東都司衛,那是南宋朝廷司法部門所在地﹔然后又搬到大塔兒巷,那是我國現代詩人戴望舒寓居過並寫下闻名詩歌《雨巷》的当地﹔再后來搬到元寶街,那是清代紅頂商人、“江南藥王”胡雪岩的豪宅所在地……

  劉曉偉沒有詳細統計過,他拍過的數不清的巷子和古井中,到底有多少還保存至今。他隻說,大多數都已經消失了,而跟著它們消失的,還有一個時代的文明記憶﹔有些巷子雖然還保存著巷名,可是巷子的樣貌已經翻天覆地了。

  “毛竹弄(今已不存),拍攝者:劉曉偉,攝於1997年5月”。相片記憶的是一條幽静的冷巷,牆邊放著自行車,還有整整齊齊擺在巷子口的馬桶。劉曉偉在每一張相片反面清楚標明拍攝的時間和巷名。更多的巷名后边,劉曉偉用括號標注著:今已不存。

  上世紀90年代初,杭州開始舊城改造的時候,杭州坊間傳唱著這樣的小曲兒:舊城要改造,馬路要创新,一條條馬路筆筆挺,一排排樓房簇崭新。惋惜那老街冷巷舊牆門,還有一口一口吊水的井。

  2005年,劉曉偉從上萬張相片中選出約500條街路裡巷、120多口水井和100多個牆門,配上相關文字,並交叉有案可查的有關歷史掌故、名人逸闻和民間傳聞編輯成書,取名《杭州老街巷地圖》。書一出书,便受到老杭州人的青睞,他們說那些原本以為再也見不到的日子,在這本書裡找到了。

  2005年今后,隨著城市相貌煥然一新,劉曉偉的這項作业似乎人到老年,隻有夕陽余暉的滋味——已經沒有多少老東西能够拍了。而這時的劉曉偉想得更多的是一種責任擔當。保存和研讨杭州歷史街巷資料,有助於延續城市的歷史文脈,更好地保護和建設歷史文明名城。為此,身為杭州市政協委員的他,這些年來一直在為保護杭州的歷史文明遺存盡著自己的一份力气。

  2009年,劉曉偉得知自己曾經寓居過的大塔兒巷危舊房改建工程正在啟動,這意味著大塔兒巷作為一條巷弄的形態將不復存在。他連夜趕寫提案《關於保護杭州大塔兒巷歷史文明遺跡的建議》,建議政府在已經規劃的大塔兒巷改建設計计划中,最大极限地保存冷巷原貌,盡力體現“雨巷”的景觀特征﹔在現在的大塔兒巷設立歷史文明遺存紀念碑石,包含關於“雨巷”的說明文字,《雨巷》全詩等。該提案被評為“2009年度杭州市人民建議金點子獎”,市委市政府領導為其頒獎,而提案中的具體建議也被採納。

  從一種懷舊情緒到一份保護傳承歷史文明的責任感,這些年劉曉偉為杭州市民舉辦了多場“走進冷巷深處”專題講座,並帶領大學生開展“行走在城市的深處”的杭州歷史街巷體驗游活動,他拍攝的這些杭州歷史街巷相片也被編入《杭州的冷巷》宣傳手冊,向外地來杭游客介紹杭州的人文景觀。

  一位德國歷史學家曾經這樣評價中國的舊城改造:“我們現在有的,你們將來也會有﹔而你們所曾經擁有的,我們永遠不會有。”令人欣慰的是,正是在許多像劉曉偉這樣的一般市民的尽力下,杭州的一些冷巷和古修建在推土機前保存了下來。

  從2005年開始,杭州市展開了歷史文明街區和歷史修建保護作业。到现在,杭州市分六批发布了337處歷史修建保護名單,修繕歷史修建累計214處,歷史文明街區(地段)保護整治工程25處。杭州的歷史修建保護工程不僅留住了许多珍貴的城市記憶,也讓修建自身的利用率大為进步,並因而贏得了越來越多的必定和贊譽。

  在《杭州老街巷地圖》的后記中,劉曉偉敘述了自己的拍攝歷程后這樣寫道:“漸漸地我發現,但凡曾經在冷巷裡日子過的人們,都對那浸潤著豐厚风俗文明內涵的胡同、牆門和水井充滿了一種濃濃的懷舊情懷。而我想用鏡頭記錄的,不僅是這樣一種情緒,并且是一個城市曾經有過的歲月及一個時代不斷變革的過程。”(記者 鮑豐彩 本報記者 葉輝)

  大批戰機入駐福建江蘇教育台停播患者砍死醫生放開二胎說 不算數青島主帥下課三一 中聯重科渣土車壓死兩行長南京地陷和尚攜美人念經副廳長離婚承諾書賣腎買iphone案宣判柴靜 央視最窮主持人李琛參加選秀2億嫁妝嫁女巴勒斯坦入聯


上一篇:纯白之美!“白无垢”赋予日本女人的共同魅力

下一篇:半年大涨44%!电视面板价格全面续涨这些塑料原料迎来新的市场机会!

@ 2016 华体体育app官方下载安装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网站地图